中华官氏源流郡望堂号及分布

官氏】官姓,源自于远古唐尧虞夏诸侯王国族裔的古老姓氏,亘古至於今,距今已经有四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渊源绵长。

官姓源出:

源流:官氏族裔联姻各姓氏族的族谱记载:远古年代有明确记载的历史人物。

1:江夏黄氏总谱记载:夏朝前期(公元前21世纪)黄氏哻公夫人官氏;商朝前期黄氏立德公夫人官氏;商朝中期黄氏祉公夫人官氏;商朝后期黄氏琚公夫人官氏。

2:南京刘氏族谱:商朝中期刘氏智和公夫人官氏;东周时期的刘氏福公夫人官氏。

3:春秋时期黄氏文茂公夫人官氏。

4:春秋时期吴国国君光公(阖闾公)夫人官氏,阖闾公在位前514年-前496年。

5:春秋时期越国范氏蠡公(公元前518年-公元前438年)诰命夫人官氏与次子范氏清公夫人官氏,父子二人的夫人均为官氏。

6:东周时期越国中大夫徐氏渊公夫人官氏。

7:秦朝时期的但氏永赐公夫人官氏等等资料,证明了官氏祖源在夏朝商朝之前已经存在了,远古年代和多个古诸侯国族裔联姻,《左传》、《国语》中记载的虞朝、夏朝、商朝、周朝之中的四个王朝时代,官氏(官姓)是源自于公元前2100多年前的唐尧虞朝、夏朝之王朝时代的远古时期从今可以查阅的有明确历史人物记载的《官姓》官氏至今已经有四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源流二:周朝晋公族裔

1;官氏系出东阳,东阳姬姓也!自周成王破玉分封,肇基于唐赐之以密须之鼓阙巩之甲唐叔虞子變改号曰晋。传至昭侯叔父成师於曲沃。武公灭翼以宝玉赂周釐王(胡齐)遂有晋国周之宗盟裁在史册。无如子孙蕃衍俞繁俞别,俞远俞忘。厥后赐姓受封。以官为氏。夫官氏乃唐叔之后则晋公只苗裔无凝矣。

2:东阳官氏及周武王少唐叔之后,唐叔封于晋。我官氏乃晋公之族。

3:出自周晋叔虞裔食采王官城,以官为姓。

4:王官氏简化为官氏。王官氏历史人物,《元和姓纂》:晉有王官無地,楚有王官子羽為沄邑大夫。另有资料记载公元前624年驻守王城的官员:王官伯、王官无地。

源流三:中山国官氏

古中山国,是中山国王之后裔,公元前403年,魏国第一任国君魏斯,任命乐羊为三军司令,吴起为大将率兵攻打中山国,经过三年苦战,攻陷中山国(中山国国都河北定州)。中山国的残余退入太行山中,桓公经过23年励精图治,公元前380年复中山国,迁都于河北灵寿。公元前323年,魏、韩、赵、燕、中山五国称王。公元前305年,赵国进攻中山国,中山国割让四个城市给赵国、求和。公元前301年,赵国攻击中山国,中山国王投奔齐国。公元前295年,赵国与齐国、燕国联合攻打中山国(灵寿),把中山国王放逐到肤施(陕西延安市),中山国就此灭亡。公元前773年-公元前295年,立国478年。中山国王后裔逐步从中原先迁福建等地,元朝至正年(1341年)从福建莆田迁入广东雷州城。

源流四:膺公后裔

1. 《官氏总谱图誌》:东阳官氏乃周武王少唐叔之后,唐叔封于晋,我官氏乃晋公之族,此官姓者皆其派也。

或云天水郡之派,天水者复姓也,乃周时名臣熊绎之后,绎封于楚,战国楚怀王有子兰封为上官邑大夫,故以上官为姓,上官属于天水,故云天水。是天水者皆復姓也。

我始太祖讳膺,世居东阳,因后唐懿宗年间,唐道渐衰,黄巢播乱,始祖母朱氏迯入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居住,得免于祸,宁化族谱传载甚明。

有云我始太祖膺乃蒲州解梁人本姓関,乃大夏関龙逄之后,因迯福建避黄巢乱,故改易姓字,盖避乱非比迯罪,何改姓为哉?以此推之,似为缪语,故从东阳为然。

太祖讳膺公者生五子,长讳明、次讳焕、三讳烺、四讳燦、五讳燝,长房明生二子,次房焕生二子,三房烺无传,四房灿生六子,五房燝生七子。

然上世始祖与二世祖不过闻其大名而已,而其坟墓祖祠皆在宁化,子孙罕有至者,何得详?今亦并誌,待后知其源本而已,然我开漳擢公出自五房燝祖而来,因以特誌齐。

二世祖讳燝,即始祖膺公之第五子也。我开漳始祖擢公即燝祖所第三子之十五代孙也。

按始祖膺公自后唐懿宗末年黄巢播乱,始迁于汀化,传至大元至正元年,擢公迁漳之际,历年五百,历代十七,因顺治丙申岁族谱废失,其来历亘炉線灰断路,不可尽寻,故将最末之世逗读而誌焉。

始祖擢公之父讳彰即二世燝祖第三子之十四代孙。生四人,我擢公即其次也。兄弟四人名字开列于后:

长讳燿
次讳擢
三讳躍
四讳濯

兄弟四人,因大元至正年间族内遭人命飞祸,惟存第四房讳濯者守宁化。耀、擢、躍皆弃宁化而奔南方,自此以上十六代,祖公坟墓皆不知其祥,不能备载,姑且關之,将我始迁诏邑之擢公呼为始祖。擢公之长兄讳耀公者住广东潮州之大埔。我擢公与其三弟躍公于大元至正元年辛己岁奔于漳之诏邑二都,与许家为邻,并住柳乾堡。躍公因与许家口角,遂厌许氏。又舍其兄,挈眷迁至广东惠州府海丰县。今其子孙在海丰者亦众,而我之叔侄其地不知其详,不敢备载。

今将擢公呼为始祖,以其迁漳始自公也。

三都十一啚里班始祖谱官余 初寄籍二都九啚

始祖擢公字广子,祖居宁化县石壁村,因大元至正元年族中人命祸飞,来面对之西北名柳乾堡石壁村汶下坑筑舍居住,坪朱福龙山腰间坐乾北向巽南其龙自数百,溪横流自左出(以下未抄录)。

《石壁东文官氏族谱》,清朝谱:康熙五十九年庚子岁(公元1720年),十一世明峻公四十三岁时撰,撰谱者资料简介:十一世:官德、字怀恩、号明峻,康熙十六年丁已岁(公元1677年)生,康熙五十四年乙未岁(公元1715年)38岁时至康熙五十九年庚子岁(公元1720年)43岁时撰谱成,原譜载:千里不辞访查六载今渐可成。

2.《惠来尖石官氏族谱》:清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岁(公元1685年)六月望日,官擢(孟一郎)公脈下八世昌祖斗仪公修撰《惠来尖石官氏族谱》所载,“始祖讳膺公,蒲州解梁人(今山西运城)。本姓関,乃大夏関龙逄公之后,因唐朝末年黄巢播乱(公元878-884年),乃携始祖母朱氏逃入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避难,改姓官,此関非官也”……。膺公于唐末从福建宁化石壁葛藤洞开基,从东阳郡望堂号已延用了千百年,故其后裔郡望堂号为“东阳郡东阳堂官氏”,后裔分布于福建、江西、广东、台湾地区及海外等地,相传至今。

源流五:古书记载

据《姓苑》、《左传》所记载,官有世功,邑亦如之,古人以官命族,故有官姓。据《姓苑》、《左传》所载,周代对于有功于朝廷的官员,封邑长久保存,遂形成官姓。(据目前调查多处家谱未发现有此得姓后人记载)。

源流六:少数民族

出自外族。新疆锡伯族官加(关佳)氏,汉姓为官;满族瓜尔佳氏在清朝为官氏的;蒙古族奎木特氏也有改为官氏的。今满、蒙古、藏、仫佬、彝、锡伯族等民族均有官姓。

源流七:上官氏简化官氏

“上官大夫”官职和上官姓氏最早出现在公元前600年左右。1:春秋时期曾子的母亲,春秋时期(公元前530年前)鲁国曾点夫人上官氏。2:春秋楚国楚惠王四十九年(公元前440年)上官大夫,姓朱名胜。3:晋国官员上官黑(战国印玺)。4:楚国楚怀王十八年(公元前311年)上官大夫,姓?名?《史记》记载。

上官族谱里著上官姓源自楚国庄王次子子兰,楚顷襄王之弟,认官拜令尹的子兰公为得姓始祖(这是上官家族自己的事,外姓人不予评论)。

上官族谱:言上官者,复姓也,乃周时名臣熊绎封于楚。战国楚怀王有子兰封为上官邑大夫,故以上官为姓,上官属天水郡,故曰,上官者皆天水其派也。以上官简化而成姓氏堂号:天水堂(详细见家谱有记载来源历史)。

据修谱长辈查阅:明朝之前没有天水堂官姓,上官氏人的信息显示天水堂官姓明朝之后才有,也就是明朝之后才有部分上官姓人改成官姓。

源流八:徐达后裔

出自徐达之后,云南蒙自、金平等地,官氏均为徐达后裔。徐达之孙“僎”入赘官家之女,后人均以官氏为姓。

 

官氏郡望堂号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

春秋至隋唐时期,“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意指郡中望族。

郡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秦穆公九年(公元前651),晋公子夷吾(即晋惠公)对秦国使者谈到“君实有郡县”,为秦国设郡的最早记载,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关于郡制的记载。

西周时县大於郡,《逸周书作雒》:“千里百县,县有四郡”;《左传》哀公二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县郡两级制发展到了战国时,随着边地日益繁荣,就在郡下分设若干个县,郡在建制上的地位高于县,并逐渐形成郡县两级地方组织。

魏晋至隋唐时期,每郡都有显贵的世族,人们把它称为“郡望”,意思是世居某郡,被当地人所仰望,例如颍川陈氏、济南林氏等,都是世居当地的有名望的家族。唐时,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并称“五姓七族”。因此,“郡望”反映了古代姓氏的地理分布。后来更多指一姓中家族最大,名望最高者所在的地域。郡望是纪录着一个姓氏起源、繁衍和播迁的过程。既是该姓家族早期发祥之地,也是其家族人口、经济实力、政治地位和文化影响强盛壮大的反映。唐宋士人好标郡望,以郡望标注形式,成为习俗。

现在人们还很重视自己姓氏的来历和郡望,特别是现代寓居异国他乡的华人,姓氏郡望成为追寻家世渊源,谒祖朝宗的重要依据 。常常以同姓、同郡望来联宗认亲。在当今台湾,几乎每一个姓氏都保留着传统的姓氏郡望,以示不忘对故土先人的眷恋之情。“姓氏郡望”这一传统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等方面,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以下“浅谈”几个古郡县地址:

“东阳”从夏朝开始,“东阳”从古代至近代屡废屡复,且先后曾被在多地郡县使用,因此我们在阅读古代文献时,对于地名“东阳”应根据其年代等信息来确定它具体所指的地域。

《姓苑》中记载:“东阳姓,此出于东阳郡也。”

《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此出于东阳郡也。”系以郡国为氏。

《姓氏词典》据《古今姓氏书辨证》亦注:“以邑名为姓氏。东阳,为春秋时齐、鲁、晋邑名。其先列国大夫,以邑为氏。

一:齐(鲁)东阳:

夏氏族起于山东考五帝孔甲即位后,居于西河,又曾田于东阳萯山。东阳,《后汉书·郡国志》曰:“泰山南城县有东阳城,孔甲田于东阳萯山。”在今费县西南70里。《后汉书·郡国志》记载的费县在1946年改为今平邑县,温河县改为今费县,汉书记载的的费县西南70里即今平邑县西南70里。《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初》:“夏后孔甲田于东阳萯山”。即春秋时期的泰山南城县东阳城,今山东省平邑县西南70里。东阳在夏朝时期的夏帝孔甲年代已经存在,这可能是在今史记中可以查阅的最早存在的东阳。

春秋时期鲁国东阳邑,其邑在今山东省平邑县。

二:晋东阳

太行山东部的东阳,即春秋晋国东阳在公元前632年时已经存在,公元前632年,荀息之孙荀林父任为中行将,荀林父之后也因此称为中行氏(東陽之师)。春秋晋国曾经显赫勇猛战斗力最强之一的中行氏家族(東陽之师)。晋国荀氏本来为姬姓,原氏。周文王第十六子原叔被封到原地,为伯爵,建立原国,后人为原氏。晋国荀氏第一位人物荀息,本名原黯,原伯之后,与周同宗。原黯辅佐晋武公(前716年——前677年在位),晋武公在位时,灭郇国,以封原黯,原黯即以封地改氏荀,字息。但随后中行氏、知氏从荀氏分出,后来荀吴大力开拓东阳地区,中行氏家族的中心逐步移至山系东部以及河北西部地区。

中行氏(東陽之师),东周时期晋国六卿之一,后随着晋国曾经显赫一时的六卿家族的没落,东阳地区地名也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原来春秋晋国的东阳地区地名至秦汉时期置河东郡和平阳郡,原来春秋晋国的东阳地区也慢慢的缩小或废止不存在,至今天只存在有部分乡村镇为东阳地名,如: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东阳镇东阳村;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区河神庙乡东阳村;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沟南乡东阳村;山西省运城盐湖区冯村乡东阳村。

晋国之东阳多为区域名,泛指太行山以东地区,皆囊南宫之域。《水经注·清水注》引马季长语:“晋地自朝歌(今淇县)以北至中山(今定州市)为东阳。朝歌以南至轵(今济源市轵城村)为南阳”。晋国之东阳疆域究竟多大?疆界怎样?已无史可考。东阳故地则源于其域为晋国赵国东阳地之故也,东阳故地其历史之悠久疆域之广阔由此可见一斑。

三:秦朝东阳:

秦朝东阳其邑在今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盱眙,是中国古代最早设置县制的县份之一,距今已有两千二百多年历史。春秋时期,盱眙古名为“善道”,属于吴国,曾是春秋各路诸侯会盟的地方。

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建东阳县(故治在今江苏省盱眙县马坝镇东阳村,现有东阳城遗址,辖现江苏盱眙县、金湖县、洪泽县和安徽天长县,隶东海郡。楚汉之际楚王项羽升东阳县为东阳郡。《史记·项羽本记》记载有“东阳少年杀其令”故事,发生在今安徽天长县西北70里,秦置东阳县。江苏海陵县曾在东汉初撤除,并入东阳县,属广陵郡(今扬州市)。

西汉时,东阳县(故治在今江苏省盱眙县马坝镇东阳村,现有东阳城遗址)先隶东阳郡,后隶临淮郡。

西汉元狩6年(公元前117年),武帝封皇子刘胥为广陵王,东阳县(故治在今江苏省盱眙县马坝镇东阳村,现有东阳城遗址)属广陵王国。

从东阳城遗址发掘资料来看,当时的东阳非常繁华,手工业、铸造业非常发达且工艺精美。1979年在仪征张集镇团山M1、M2、M3三座西汉墓葬中发现了一批烙有“東陽”字样的漆器等等,这些都表明东阳曾经有着十分发达的漆器作坊,是一座闻名遐迩的工艺城。

四:三国东阳:

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十月,分会稽郡西部置东阳郡;治所在长山县(今金华市)。此时距淮南东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被废仅57年。《方舆胜览·婺州》记载,取名“东阳”是因长山县“在金华山之阳,縠水之东”。隋开皇十三年(593)改东阳郡为婺州;隋大业三年(608)曾恢复东阳郡;至唐武德四年(621)又恢复婺州。三国时所置东阳郡则在今金华市,一直沿用至今。

淮南东阳县建县比今浙江省东阳市建县早416年。前者主要存在于秦汉和两晋。西汉初期的东阳郡也位于淮南,存在约85年。东吴两晋时的东阳郡位于浙江金衢地区,因在“水之东,山之阳”而沿袭“东阳”郡县名。浙江“东阳”从东吴两晋时的东阳沿袭至今。

五:中山郡中山堂

史书记载战国时有中山国,秦并六国后统一了中国,中山国君耻为其臣逃亡民间,变其族氏官姓所自眆也。郡望中山郡堂号中山堂,广东省雷州市(原海康县)官姓是宋末元初从福建莆田县马屎巷先移梅岭后移潮州再移梅禄,元末明初移到广东雷州府曲街夏河里居住,最后分居雷州三县海康、遂溪、徐闻及海南各乡村居住至今。

六:京兆郡:

目前已知的有福建三明清流有官姓人和重庆有官姓人以京兆郡为堂号。其他待查。

全国官氏迁徙分布概况

官姓于全国姓氏排行第二百七十四位,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二。远古虞、夏、商、周、秦朝都有官氏历史人物,从今可以查阅的有明确历史人物记载的《官姓》官氏至今已经有四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汉朝时有著名学者官溥。另外有资料讲“官熙,宋时山东平度州上蔡人,州巨族。”表明宋时在平度州上蔡(今山东平度)一带也聚集着官姓大族。宋元之际,在河南、山西、山东、陕西等北方省份均有官姓人家,而在南方的四川、浙江、江苏、安微、贵州、福建、湖北、湖南、广东、海南等省份,官姓已经广布,且人口众多。唐末关膺世居东阳,因唐懿宗年间,唐道渐衰,黄巢播乱。乃携始祖母朱氏逃入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居住,得免于祸。

明初,山西官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贵州、河北、河南、陕西、北京等地。明中叶以后山陕豫等地之官姓渐有西入甘肃、宁夏、内蒙古自治区者。而广东、四川、湖南等地之官姓渐有徒居广西、云南之地者。明末清初之湖广填四川,则有两湖之官姓入居今四川、重庆。清康乾年间以后,山东平度一带官姓则伴随闯关东之风潮入迁东北三省者。历民国至今,官姓在全国分布之地愈广。如今,官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福建、广东、湖南、四川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之官姓约占全国汉族官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四。

官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省居多,官姓具体始源地不明确,远古时期官氏族人历史里大部分都居住在南方偏东北地区,即河南、江苏、浙江、山西、山东、河北等地,官氏可能是始于华夏东南方的姓氏,后世今也昌盛于南方,岁月沧桑,由于华夏大地的南方区域历史记载存档的比较少,现难于查考,官姓从虞朝、夏朝时已经产生,至秦朝以后,官氏族人沉寂民间低调务实显得默默少闻,朝代更迭,时事变迁,而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宋元,故官姓早期之繁衍情况令人难知其详。

今按各地部分明确资料汇合简报,简报信息可能会有遗漏或瑕疵,望海涵!但是,简报已经体现出拥有四千多年古老姓氏的明确依据脉源,呈现给族人面前,大致清晰,可喜可贺!

官氏】官姓族人自己应该珍惜於唐尧虞朝夏朝时已经得封的官氏这个源自于远古诸侯国族裔的古老姓氏而心怀感恩和自豪!官姓比周朝春秋时期的复姓起源早了1500年以上,不同时代的各自文化历史和姓氏起源是差距巨大的,源自于唐尧虞朝夏朝的远古古老姓氏的官氏族人必须严谨分辨。古老姓氏信仰和远古历史的深远意义远远超出了春秋时期得封的复姓姓氏。祝愿官氏族人将四千多年的家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祈盼官氏族人世世代代兴旺发达!祈福官氏子孙世世代代富贵绵远,祝福官氏!

普宁官氏族谱编辑组

壬寅年仲秋

 

 

发布者:官氏家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guans.com/2492.html

(8)
官氏家族的头像官氏家族
上一篇 2022年9月7日 上午6:36
下一篇 2023年1月20日 下午5:30

相关推荐